明港酉铝信用担保有限公司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guī)速遞

  • 轉型時期的刑事政策研究(修改稿)

    [ 秦德良 ]——(2005-11-22) / 已閱52690次


    其次,法治化主要包括:制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使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法可依,并且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應該體現(xiàn)上述談到的市場化要求,不違背憲法、刑事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的實施應該以警、檢、法、司、紀檢、監(jiān)察、行政執(zhí)法部門等為主體。

    最后,信息化體現(xiàn)為建立全國治安信息網(wǎng),實現(xiàn)治安信息共享,以提高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快速反應能力。

    2、全面放棄“嚴打政策”

    “嚴打政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與中國數(shù)千年以來的重刑主義傳統(tǒng)一脈相承。中國進入轉型期后,由于社會的無序與混亂,“亂世用重典”的指導思想頻繁出現(xiàn),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司法實務部門積極強調(diào)“嚴打政策”的必要性。但“嚴打政策”與中國目前的轉型加速期形勢已經(jīng)不太相適應了,“嚴打政策”日益受到刑事法學者和社會學學者的批評,“嚴打政策”的廢除問題已經(jīng)提上了日程。筆者主張全面放棄“嚴打政策”。理由如下:

    第一,產(chǎn)生“嚴打政策”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條件隨轉型加速期的到來正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政治上,我國正走向自由的民主社會,法治化取得了很大進步,社會人的法治意識得到了廣泛啟蒙;經(jīng)濟上,我國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初具雛形,微觀經(jīng)濟主體的“理性人”、“經(jīng)濟人”意識強烈,競爭與風險意識已經(jīng)深入人心,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已經(jīng)初見成效;文化上,人性惡的假設與人的理性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贊同,平等競爭的文化機制已經(jīng)處于形成之中。這些條件為我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這一科學化的刑事政策總方針的實施提供了基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發(fā)展趨勢的市場化、法治化與信息化已經(jīng)使得“嚴打”不可能再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第二,“嚴打”基本上成為了我國定期進行的打擊犯罪的的帶有濃厚軍事色彩的政治運動,對社會的法律控制本應該是法律部門的職責,但“嚴打”使得執(zhí)政黨、政府的非法律部門全面參與進來,混淆了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的相對界限,使得“嚴打政策”必然超出法律之外,造成對正在建設的法治的破壞,并且,侵犯人權發(fā)生的可能性很大,不利于國民健康的法治心理的培育。

    第三,“嚴打”容易導致法律部門在非“嚴打”期間的不作為傾向,極大地影響了政府形象。

    第四,“嚴打政策”雖有短期功利作用,但犯罪高峰隨三次“嚴打”的進行而更加升級說明了“嚴打政策”的失敗。

    3、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

    在全面放棄“嚴打政策”是同時,我們應該繼續(xù)堅持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對已然之罪應該在罪刑法定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平等適用刑法原則指導下,堅持以寬大為主,懲辦為輔,預防為主,報應為輔的寬容立場。

    4、刑事政策兩極化:“輕輕重重”與“抓大放小”

    我國的刑事法從總體上看是一部重刑法典,刑法中的死刑罪名70余個,盜竊、貪污、受賄以及大量純粹的經(jīng)濟犯罪的法定刑都有死刑規(guī)定。刑事訴訟法中沒有無罪推定原則和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完整的科學的規(guī)定。由于我們長期堅持的“嚴打”刑事政策,使得重刑刑事法的重刑化傾向更加突出,這與輕刑化、人道化的世界潮流不相一致。

    白建軍教授認為,面對苛厲與寬宥的選擇,我國刑事政策主體更多地選擇了苛厲,即總體上“擇重”;動態(tài)中的刑事政策總體上“趨重”;對悖德性較弱的犯罪評價相對“偏重”。[22] 從立場分析的角度看,“三重”意味著刑事政策主體對犯罪現(xiàn)象的容忍度較低,或者說對犯罪反應強烈,立場強硬,態(tài)度堅決。犯罪控制主體可以選擇反應手段的貧乏、國家被害本位的犯罪觀、國家本位的政治經(jīng)濟價值取向以及實際生活中犯罪現(xiàn)象本身的發(fā)展變化決定了“三重”有其歷史必然性。“三重”政策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和歷史條件本身,正在隨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著某種微妙的變化,有些甚至逐漸走向消失。因此,適當提高社會對于犯罪的容忍度,國家降低針對犯罪的反應強度,并從被害本位逐漸走向裁判者的中立立場,越來越多地通過刑事立法、司法體現(xiàn)“嚴而不厲”(刑法法網(wǎng)嚴密而刑罰不嚴厲)的政策導向,是現(xiàn)代我國刑事政策的應然的發(fā)展趨勢。[23]

    刑罰輕緩化應當是我國刑事法和刑事政策發(fā)展的趨勢和潮流。國外的“輕輕重重”的刑事政策值得我們借鑒。

    現(xiàn)代國家基于對犯罪原因多元論的認識、基于目的刑觀念和刑罰經(jīng)濟學的成本效益觀念以及刑罰人道化、輕緩化潮流的影響,自20世紀后半期以美國為代表在世界范圍內(nèi)出現(xiàn)了“輕輕重重” 的刑事政策兩極化趨勢,即對輕罪實行更輕緩的處理,對重罪進行更嚴厲的打擊。

    “輕輕”在各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體現(xiàn)為非犯罪化、非刑罰化、非監(jiān)禁化。非犯罪化表現(xiàn)為立法上縮小了法定犯罪圈,將一些原本就十分輕微的犯罪從刑法中剝離出去使之不構成犯罪,由其他民事行政手段予以處理,非刑罰化表現(xiàn)為司法中對犯罪人的量刑趨于輕緩, 短期自由刑適用嚴格受限,量刑標準上也逐漸從傳統(tǒng)的罪刑均衡原則發(fā)展為責任與預防相結合的量刑原則,非監(jiān)禁化表現(xiàn)為行刑上限制監(jiān)禁刑的實際使用,采取緩刑進行考驗,盡量采取罰金刑等的替代措施。

    “重重”是指在強調(diào)對輕微犯罪輕緩處理的同時也十分重視集中有限的刑罰資源嚴懲嚴重犯罪。該刑事政策的出發(fā)點在于通過加大嚴重犯罪付出的代價迫使犯罪人在利益沖突中放棄犯罪以達到控制和預防犯罪的目的,通過個別預防達到一般預防的目的。它的特點是對特定犯罪和特定犯罪人的特定情況在立法、司法、行刑上從重、從嚴打擊,是有目標、有范圍、 有對象的重刑化。重刑主義的刑事政策在實踐中具體表現(xiàn)為對嚴重的暴力犯罪、跨國境犯罪、 恐怖主義犯罪、黑社會犯罪等采取從重的刑事政策態(tài)度,在刑事訴訟程序上取消對當事人的某些權利保障,在行刑上則適用強化監(jiān)禁的方式,在監(jiān)禁上予以高度警備并有關于禁止緩刑和假釋的規(guī)定。[24]

    我國有學者將這一政策表述為“抓大放小”[25] 指出,“抓大放小”即對待嚴重的有組織犯罪、暴力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等嚴重危及社會生存與發(fā)展、民眾安寧與秩序的犯罪,也就是不能不矯治或矯治有困難的犯罪與犯罪人實行嚴格的刑事政策,即“抓大”,但“抓大”絕不是加重或提高對犯罪人的處罰幅度,更不是運動式的“嚴打”;對于情節(jié)較輕的刑事犯罪、偶發(fā)犯罪、無被害人犯罪、與被害人“和解”的犯罪等,也就是不需矯治或矯治有可能的犯罪與犯罪人實行寬松的刑事政策,即“放小”,也就是說,對于這些犯罪,可以并且應當實行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包括兩方面:一是通過法律解釋尤其是司法解釋的方式,將原來為刑法處罰的行為解釋為不受刑法規(guī)制的行為;二是事實上的非犯罪化,也就是在某一刑法法條尚屬有效的情況下,只是司法機關基于某種合理的理由而不適用或很少適用此法律進行處罰的情況。),或處罰上的非刑罰化,或者執(zhí)行上的非機構化。易言之,在刑事政策的層面,應當實行兩極化的刑事政策。沒有“放小”,就不可能有刑事政策上的“抓大”,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刑罰的負面效應從而實現(xiàn)刑罰效益的最優(yōu)化。同樣,沒有刑事政策上的“抓大”,也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放小”。[26]

    龍宗智教授還專門探討了規(guī)制我國轉型期經(jīng)濟的“抓大放小”的刑事政策。他指出,目前,中國經(jīng)濟生活中的違規(guī)具有普遍性。這是由于轉型期經(jīng)濟失范以及缺乏支持經(jīng)濟良性運作的必要條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逼良為娼”成為一種社會機制。應對普遍性違規(guī)的方式之一是嚴格規(guī)制,但全面性嚴格規(guī)制將引起合理性與可行性質(zhì)疑。因而需要“抓大放小”,重點打擊嚴重經(jīng)濟越軌,因此應當適當提高定罪標準,實行相對靈活的追訴政策,堅持以社會危害性為中心,注意刑法實施的社會效應。[27]
    “抓大放小”政策中,“大”“小”怎么區(qū)分?

    一般認為,“大”指嚴重侵犯社會法益的集團犯罪、黑社會犯罪、恐怖主義犯罪、毒品犯罪,嚴重侵犯人身法益的暴力犯罪、嚴重侵犯國家法益的公職人員犯罪等嚴重犯罪。筆者認為,確定“大”與“小”的標準不能只看犯罪的嚴重程度以及刑法所規(guī)定的法定刑的高低,而還應該看現(xiàn)實社會中該種犯罪發(fā)生與否的普遍性。在我國,經(jīng)濟領域、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方面的違規(guī)、違法、犯罪具有普遍性,這與轉型社會所產(chǎn)生的“逼良為娼”、“賴帳”、“扯皮”三大機制[28]有很大關系。因此,如果僅僅因為刑罰法定刑較高而作為“大”來處理,有不公正之嫌,所以應該在“大”中選“大”,提高起訴與定罪標準,并恰當分析在轉型社會時期“三大機制”情況下,期待行為人不如此做的可能性有多大。



    參考文獻

    [1] 劉仁文,《論刑事政策的概念與范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2] 盧建平,《刑事政策學的基本問題》,《法學》,2004年第2期。

    總共7頁  [1] [2] [3] [4] 5 [6] [7]

    上一頁    下一頁

    ==========================================

    免責聲明:
    聲明:本論文由《法律圖書館》網(wǎng)站收藏,
    僅供學術研究參考使用,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未經(jīng)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

    論文分類

    A 法學理論

    C 國家法、憲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經(jīng)濟法

    N 訴訟法

    S 司法制度

    T 國際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

    丰县| 淄博市| 磐安县| 化州市| 祁门县| 长治市| 博湖县| 无棣县| 牙克石市| 迁安市| 紫阳县| 桑植县| 崇明县| 涿州市| 泸水县| 南康市| 霞浦县| 元朗区| 南昌市| 红河县| 蓝山县| 浦县| 康乐县| 方正县| 阿拉善右旗| 安阳市| 开鲁县| 湾仔区| 遵义市| 禹城市| 崇礼县| 开江县| 监利县| 阳城县| 纳雍县| 新民市| 商洛市| 桃园县| 玉屏| 新河县|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