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港酉铝信用担保有限公司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guī)速遞

  • 分析與批判:學術傳承的方式
    編號:27901
    書名:分析與批判:學術傳承的方式
    作者:劉小平主編
    出版社:北大
    出版時間:2006年5月
    入庫時間:2007-2-6
    定價:38
    該書暫缺

    圖書內容簡介

    如果說鄧正來先生關于“主體性中國”時代的斷言意欲開啟的
    是一個對時代、對中國進行真正思想和自覺反思的時代的話,那
    么,對于我們青年學者來說,我們又是如何思考和看待我們自身與
    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的復雜關系呢?什么才是我們之于所處的這
    一時代的自覺的主體性姿態(tài)呢?什么才是這種姿態(tài)的根據(jù)呢?如
    果我們當真承諾以學術為志業(yè)的話,那么以學術批判的方式介入
    到這個全新的時代中無疑是一個最好的方式。學術批判的前提是
    閱讀,閱讀意味著對當下所處的學術時代的深入考察、承繼和反
    思。而在閱讀的基礎上,只有對同時代人的思想展開嚴肅的學術
    批判,才有可能產生知識增量意義上的學術繼承和推進.正是在
    這個意義土,我們這些來自全國各地、基于不同學科的青年博士研
    究生,選擇了鄧正來的《中國法學向何處去》一文作為批判對象,以
    這樣一種方式來傳承和實踐學術批判的品格。當然,更為重要的
    是,透過對《中國法學向何處去》一文的分析和批判,我們實際上是
    在對中國學術的發(fā)展趨向予以密切的關注和參與,甚至是借此展
    開我們對中國學術、對中國、對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本身的思考和
    言說,
    而為什么我們要選擇鄧正來及其《中國法學向何處去》作為批
    判的對象呢?毋庸諱言,這首先是因為這篇作品的重要性。眾所
    周知,這篇作品對中國法學過去的26年作了一個總體性的批判,
    并對中國法學的前途傘運作了有益的探討.鄧正來主張必須結束
    受“西方現(xiàn)代化范式”支配的法學舊時代:進而開啟一個自覺研究
    “中國法律理想圖景”的法學新時代。更為重要的是,鄧正來對吋
    國法學的總體性批判是在一個非常深刻的層面上展開的,即以一
    種學術關注的方式對世界結構中的中國的“身份”和未來命運進產
    追問。并且,這種世界結構框架下的學術追問一旦開啟,那么即將
    到來的法學新時代就不再允許我們回復到以往那種在封閉意義的
    “中國”框架下思考問題;我們必須直面“全球化”賦予我們年輕學
    人的時代命題,對“中國問題”進行自主性思考。我們的學術努丈
    必須既是開放的、普遍的,同時又是“中國特色”的、自主性的?
    此,這本文集就是我們這一代學人以我們特有的問題方式對正來
    先生的文本以及“中國問題”作出的個殊性批判和思考。
    然而,我們選擇鄧正來及其《中國法學向何處去》作為我有
    批判的對象,還有一個更為重要也更為根本的理由。在《中國法
    學向何處去》對問題討論的背后,鄧正來開啟的是對中國學術所
    處的歷史時代乃至中國學術的立場和根據(jù)的“主體性”的深刻反
    思。鄧正來的這種主體性自覺立場的提出和揭示,實際上尖銳地
    為我們青年學人設定了一個問題,即我們是否應當/如何對我們自
    身所處的時代、對這個時代的學術、對這種學術的未來走向作出
    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是否應當/如何何對自身嵌入其中的時空結構
    以及我們思考言說的根據(jù)保有高度的自我意識和洞見?換言之
    我們是否應當/j.何尋求和確立我們的主體性?如何展現(xiàn)我們自
    身對于這個時代的思考?在應當層面的認知上,或許,我們僅基
    于一種偶然性而與我們的時代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這個時代的可能
    的具體內涵和意蘊,這個時代究竟走向何方、如何展開,卻在很大
    的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前見、我們的反思和我們的行動,更確切地
    說,取決于由“我們”還原到“我”之后的個體性的思考和行動。這
    可能就是我們之于時代的“主體性”的題中之義。而在如何的層面
    上,或許我們能夠體會到,在鄧正來的《中國法學向何處去》一文
    中,主體性的一個重要乃至具有根本性的特性就是批判性。這種
    批判性從兩個方向得以展開。一方面,主體性正是在激烈的批判
    中得以展開和確立。凡是閱讀了《中國法學向何處去》的學人都
    很清楚,正是在這一作品中鄧正來以當代中國法學為陣地、以其
    同時代的著名法學家和代表性理論為對象,踐行著他一貫的學術
    批判主張。而另一方面,主體性的批判性肯定不是單向度的批
    判,單向度的批判所確立的只是一種話語霸權而非主體性。因
    此,主體性也意味著在批判的同時成為批判的對象,而這在鄧正來
    那里是“邀請批判”!把埮小币馕吨^的主體性還需要在
    被批判中最終得以實現(xiàn)和成就自身,在批判與被批判交互中實現(xiàn)
    主體間性的“主體性”,主體性的建立過程本來就是一個交互場景。
    實際上,一旦鄧正來開啟了主體性的思考,他同時也就把自己置
    于各種“主體性”的批判和閱讀之下了。鄧正來連同他所處的學
    術時代,甚或連同他關于學術新舊時代的斷言,都處在我們審視
    和批判的目光之下,都處在我們自己對于這個時代的思考和判斷
    之下了。在這種交互的關系中,鄧正來的“主體性”也就面對了我
    們的“主體性”。就此而言,一位學友提到的鄧正來的“自殺式寫
    作”是意味深長的。
    無疑,鄧正來所開啟的正是“主體性”的閘門。鄧正來的以身
    示范和“自殺式寫作”,正是迫切地寄望于我們年輕一代能夠盡快
    培養(yǎng)起學術批判的品格、拿起學術批判的武器。雖然在學術功力
    上講,我們年輕學人還稍顯稚嫩,但是,對于中國以及中國學術未
    來的建構而言,我們當勇于承擔起自身的時代使命和學術擔當,擎
    起“主體性”的學術旗幟。《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在《政法論壇》一經
    刊出,即在中國法學界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科學界引起強烈反響,尤
    其是年輕學人圍繞《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展開了踴躍的討論,編委
    會成員很快意識到這是我們年輕學人參與到學術新時代中的絕佳
    機會,以對《中國法學向何處去》進行學術批判的方式展示我們年
    輕學人的學術風貌,并以此方式表明:我們將傳承優(yōu)秀的學術品
    格,積極投身到中國學術的努力探索中去,勇敢擔當起中國學術的
    未來使命!
    這本文集權且當做我們這些年輕學人走向學術前臺的一個集

    圖書目錄

    目 錄
    建構主體性的學術時代(代序) …………………………………(1)
    第一部分
    “狼口”中的快樂,或“中國的主體性”……………………吳冠軍(3)
    中國法學向何處去? ……………………………………王 恒(37)
    邁向“關系性認知”的法哲學 ……………………………王 峰(47)
    中國法學向何處去! ……………………………………吳一裕(59)
    跨越中國法學的意識形態(tài)陷阱 …………………………蔡宏偉(72)
    無根基時代的智識努力 …………………………………陳林林(84)
    “現(xiàn)實”問題化的自覺及其批判 …………………………鄒立君(93)
    出路與困惑 ………………………………………………胡興建(109)
    “批判”過去抑或“建構”未來 ……………………………陳 肪(119)
    中國法學存在“總體性危機”嗎? ………………………柯 嵐(133)
    第二部分
    “理想圖景”討論:知識的反思與社會行動………………劉小平(143)
    “中國法律理想圖景”評議 ………………………………焦寶乾(159)
    一條荊棘遍布之路………………………………………資 琳(172)
    中國法學無須一種總體性的“法律理想圖景”……周 贊 黃金蘭(183)
    何謂中國法律理想圖景 …………………………………李 娟(194)
    建構“中國法律理想圖景”中的“客觀性”問題 …………李 強(201)
    “法律理想圖景”與社會秩序的道德重構 ………………馬永翔(211)
    全球化時代的反思性……………………………………張 琪(218)
    中西差別與“現(xiàn)代化范式”的反思 ………………………葛四友(230)
    法學范式的危機批判及其內在困局 ……………………魏治勛(241)
    從“現(xiàn)代化范式”到“全球結構范式” ……………………侯瑞雪(255)
    第三部分
    為什么問得那么不妙 ……………………………………周紅陽(269)
    當代中國法哲學的使命………………………………魏敦友(282)
    社會科學的自主性與可能性 ……………………………劉擁華(293)
    我們如何觀照西方? ……………………………………聶智琪(309)
    “權力知識”與知識分子…………………………………朱 振(322)
    現(xiàn)代性與中國法學的迷思 ………………………………袁 賀(331)
    前見超越主題……………………………………………張真理(343)
    “摸著石頭過河”的終結…………………………………張亞輝(358)
    訪談對話
    中國法學的批判與建構
    …………………………鄧正來 吉林大學理論法學讀書小組(369)
    附 錄
    建構中國法律哲學的前提性準備 ………………………王 勇(411)
    共426頁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

    洛阳市| 岱山县| 涟水县| 乳山市| 突泉县| 读书| 财经| 玉树县| 色达县| 镇原县| 安丘市| 赤水市| 若羌县| 浦北县| 精河县| 九龙县| 福鼎市| 泰州市| 楚雄市| 桓仁| 多伦县| 宝清县| 板桥市| 横峰县| 南昌市| 景德镇市| 丘北县| 青铜峡市| 泉州市| 和田县| 东乡族自治县| 普兰店市| 嵊州市| 南投县| 天等县| 内黄县| 花莲县| 松阳县| 历史| 宁安市| 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