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港酉铝信用担保有限公司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guī)速遞

  • 中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 陳光中 ]——(2000-1-1) / 已閱24602次

    中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陳光中 陳海光

        1996年3月17日,全國人大通過了關于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對于此次修改,國外媒體評論其是中國法制民主化和現(xiàn)代化的重大舉措;而國內(nèi)司法界則一致認為其是在保持懲罰犯罪力度的前提下,側重了對人權的保護,是一部符合中國國情的法律。因此,可以說此次修改是成功的。然而在刑事訴訟法修訂后3年多的時間里,我國的法制建設和社會思想又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盡管我們要保持法律的穩(wěn)定性,但這并不妨礙法律界醞釀進一步改革刑事訴訟制度。事實上,目前中國是存在著進一步改革司法制度包括刑事訴訟制度的契機的。首先,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從繼續(xù)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高度,第一次把“依法治國”作為我國的治國方略提出,并要求“推進司法改革,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因此,進一步修改刑事訴訟法,保證刑事審判的公正和獨立,正是落實江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體現(xiàn)。其次,中國政府已經(jīng)簽署加入聯(lián)合國《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現(xiàn)正待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在上述兩個公約中,規(guī)定了法官獨立、被告人的沉默權、一事不再理等內(nèi)容,它們與中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是不盡一致的。故此,修改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的某些規(guī)定,使之與國際條約相符合,是善意履行國際法的必然要求。另外,隨著中美入關準入談判的結束,中國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的進程將大大加快,屆時,世界貿(mào)易組織對我國的影響當然主要是在國際貿(mào)易上,但將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社會文化、法律等各個方面。從刑事訴訟制度方面來講,調(diào)整我國相關訴訟制度,使之符合國際社會保護被告人人權,提倡公平訴訟的潮流,是確立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的重要舉措之一。最后,在新刑事訴訟法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存在制度不配套,法制觀念淡薄等原因,出現(xiàn)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管轄問題,強制措施問題,證人出庭的問題以及辯護律師閱卷問題等。為徹底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深層次地進行刑事司法改革。具體而言,刑事訴訟制度的完善應著重考慮以下五個方面:
    一、加強司法獨立的保障制度
      司法獨立是由司法活動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嚴格執(zhí)法與公正審判需要法院和法官保持獨立性,它意味著法律至高無上,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只對法律負責,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干涉。因此,我國的依法治國方略能否實現(xiàn),司法獨立是關鍵因素之一。對我國而言,司法獨立是指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保障司法獨立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理順法院審判與黨的領導、人大監(jiān)督的關系,并使之制度化、規(guī)范化,防止某些領導人以言代法,破壞法制的統(tǒng)一。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執(zhí)政黨,是國家政權的領導核心,它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把代表人民愿望的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轉(zhuǎn)變?yōu)閲乙庵,實現(xiàn)黨的領導。而國家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只能分別由國家機關行使,黨不能越俎代皰,包攬一切國家事務。正如黨章中指出的:“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nèi)活動!币虼,任何一個黨的組織和黨員,都不能以權壓法,以黨代法。所以,正確的黨與法院審判的關系應為:嚴格實行黨司分開,黨的領導應由事務性領導職能轉(zhuǎn)變?yōu)檎涡灶I導。因為人民法院是由國家權力機關產(chǎn)生的,依法行使審判職能的國家機關,從國家體制上看,它與黨委沒有隸屬關系。黨對審判工作的領導,只有通過黨的組織系統(tǒng),在憲法和法律固定的范圍內(nèi),由司法機關內(nèi)部的黨組織采取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教育黨員發(fā)揮模范作用的方式,來保證人民法院正確獨立執(zhí)行法律,幫助其總結審判經(jīng)驗,改進審判作風,而不是以黨的名義實際直接參與審判業(yè)務活動,甚至進而代替法院辦案。至于人大的監(jiān)督問題,根據(jù)我國憲法,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都是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產(chǎn)生,受其監(jiān)督,因此,人民法院與各級人大之間確實存在監(jiān)督與被監(jiān)督的關系。只不過由于過去黨政不分,國家權力機關的監(jiān)督未發(fā)揮真正作用而已。隨著近年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加強,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大對法院審判工作的監(jiān)督問題才被提到日程上來。這一變化無疑是我國法制健全的重要標志。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家權力機關的監(jiān)督可以任意干涉人民法院職權范圍內(nèi)的審判事務。須知,人大的監(jiān)督必須遵守兩項原則,一是不能代替人民法院行使職權,也就是案件的最終決定權仍在人民法院,人大監(jiān)督只能起到咨詢、督促的作用;二是必須以集體行為的形式出現(xiàn),即人大的監(jiān)督至少要以各級人大常委會的名義提出,而不能是人大代表的個人行為。
      (二)合議庭要擁有法定的獨立判決權,理順合議庭與庭長、審判委員會的關系。目前,中國的刑事審判模式具有強烈的行政管理色彩,在這種審判模式之下,法官個人的作用,個人對法律的理解已被集體行為所全面抵消?梢哉J為,法院內(nèi)部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法律規(guī)定之外的其他審判組織和形式,如庭長、院長審批案件制度,它們的存在極大地制約了訴訟效率的提高并導致案件的大量積壓和久拖不決。因此,在將來的刑事訴訟法修訂過程中,一定要強調(diào)合議庭的獨立和重要性,給予其對案件的審理權和判決權,讓法官真正承擔起應盡的責任來,并規(guī)定只有合議庭認為對那些案件重大,不能作出判決的,才可以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取消院長、庭長審批案件的制度。
      關于審判委員會的存廢問題,理論界是存在爭議的。一種觀點認為應維持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制度。因為審判委員會是《人民法院組織法》和《刑事訴訟法》明文規(guī)定的審判組織,同時,這種制度也是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實行集體決策的優(yōu)越性的體現(xiàn)。而認為應該廢除審判委員會制度的觀點則認為: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首先未能起到為案件把關的作用。這一方面是由其組成人員水平不一造成的;另一方面原因是討論案件時間有限造成的。其次是審判委員會成了某些審判人員推卸責任的工具,即把本應由自己承擔的責任推給審判委員會,然后在利用匯報的機會去影響判決。另外,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還要造成訴訟的拖延,不利于訴訟經(jīng)濟原則的發(fā)揮。
      我們認為,隨著中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審判委員會將會完成其歷史使命。但在現(xiàn)階段,則仍應在改革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程序的前提下,保留審判委員會制度。理由有二,一是我國當前的法官素質(zhì)各地不平衡,一些地區(qū)法官素質(zhì)不高,不能勝獨立審判的重任;二是在社會風氣不正的環(huán)境下,審判委員會是保證司法公正的重要工具。至于具體的改革措施,至少有以下幾點:1審判委員討論案件的時間應在合議庭評議案件之后,以防止庭審走過場;2審判委員會的成員應吸收資深審判人員加入;3審判委員會成員對案件的處理意見應在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前提下,尊重多數(shù)人的意見,并在裁判文書中對雙方的意見均予體現(xiàn)。
      (三)理順上級法院與下級法院的關系。一方面要防止上級法院以各種方式提前介入,非法干涉下級法院的獨立審判。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必須取消目前存在的案件請示匯報制度。即一個案件在沒有審結之前,本院的辦案人員不能向上級法院進行案件處理情況、內(nèi)容等方面的匯報,以免使上級法院的法官們產(chǎn)生預斷。因為我國實行二審終審制度。刑事訴訟當事人(被害人除外)若對一審判決或裁定不服,在法定期間內(nèi)可以提出上訴,而公訴人則可以提出抗訴。若二審法院已事先了解案情并對如何處理進行了指導,那么二審終審制將流于形式,失去其應有的監(jiān)督作用。因此,為保證二審終審制度的全面落實,一定要防止上級法院各種方式的提前介入以及取消下級法院的請示匯報制度。另一方面又要由上級法院管理下級法院的人事、財政事務,以免造成地方保護主義,破壞法制的統(tǒng)一。法院系統(tǒng)內(nèi)的地方保護主義的形成是存在多種社會因素的,但人民法院的財產(chǎn)權及人事任免權統(tǒng)屬于同級地方機關,則無疑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有的法院為了獲得足夠的財政撥款,有的法官為了顧及自己的發(fā)展前途,都不得不迫于地方機關的壓力,作出取悅于地方當局的裁判。為改變這種現(xiàn)象,必須改革法院的人事和財政管理制度。在人事管理上,要擴大上級法院在下級法院人事任免上的發(fā)言權;在財政上,由全國人大決定司法撥款的數(shù)額,并由國家財政統(tǒng)一撥給最高人民法院,由其負責分配給下級法院,以消除人民法院對地方財政的依賴。
      (四)改革法官、檢察官任免制度,使法官、檢察官具備應有和業(yè)務水平和職業(yè)素質(zhì),能夠不畏權勢,秉公執(zhí)法。以法官選任制度為例,基層法院的法官必須要具有法學大專以上的學歷,并要通過統(tǒng)一的司法職業(yè)考試。所謂統(tǒng)一司法職業(yè)考試,是指參照法國、德國的做法,將法官資格考試、律師資格考試和檢察官資格考試合為一體的考試制度。通過此項考試的人有權選擇以法官、檢察官或律師為職業(yè)。在英美法系國家,成為法官的先決條件是從業(yè)多年的律師,這對法官任職資格的要求無疑更高。中級以上各級法院的法官應有大學本科學歷,并且原則上要從下級法院中擇優(yōu)選用,并以聘任教授、學者和律師加入法官隊伍為輔助措施,這樣可以保證法官的素質(zhì)與其所負職責成正比,從而保證上一級法院的權威性。同時提高法官的任命規(guī)格,即規(guī)定高級法官以上的法官應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提名,由全國人大全體會議任命,并規(guī)定非經(jīng)正式法定程序,法官不受罷免。由于法官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職位的穩(wěn)固,其公正執(zhí)法,抵御外部壓力的能力也必將大大增強。
    二、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權
      所謂沉默權,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被強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證言或強迫承認犯罪。為了保障這項權利,只有自愿作出的供述才能作為證據(jù)采納,以暴力、威脅、利誘、欺騙和違法羈押等手段獲取的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jù)。沉默權在理論上是有偵查階段的沉默權與審判階段的沉默權之分的。在美國,警察在逮捕犯罪嫌疑人時,必須告知其沉默權;而英國將對被告在法庭上行使沉默權的能力進行了近期的限制。中國刑訴法沒有賦予被告人以沉默權,相反,規(guī)定了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的義務,即刑事訴訟法第93條的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這是與中國加入的《聯(lián)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guī)則》的有關規(guī)定不一致的。該規(guī)則第14條第2項提出少年刑事被告享有“保持沉默的權利”。應當看到,確立沉默權不僅是善意履行國際條約的需要,更是促進取證行為正當化、文明化、科學化的需要。因為沉默權的規(guī)定符合無罪推定的實質(zhì)要求和舉證責任制度的原理,并且有助于遏制刑訊逼供等違法現(xiàn)象。當然,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權,并不意味著在這一前提下不能作出某些例外的規(guī)定。中國刑事訴訟法應在規(guī)定沉默權的同時,采取鼓勵、支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陳述的措施,從而有利于查明案件的客觀事實。但不能將其沉默或拒絕供述作為從嚴處罰的依據(jù)。也就是說我國應采用相對沉默權的辦法,即在原則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的同時,應規(guī)定特殊的例外情況,并鼓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爭取坦白從寬。
      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沉默權發(fā)源地的英國,于1994年在《刑事審判和公共秩序法》中對沉默權的適用進行了限制,即被告人在下列情況下行使沉默權,將可能獲得對其不利的法律推論。這些情況包括:1被告人沒有提供的事實是他所賴以進行辯護的任何事實,而期望這種事實由他提供是合理的;2被告人在審判中無正當理由拒絕回答問題;3警方在他的身邊、衣物、住處或被捕地發(fā)現(xiàn)任何與犯罪有關的物品、材料和痕跡,而被告人拒絕對此進行解釋;4被告人拒絕解釋他出現(xiàn)于犯罪前后特定地方的原因。這些規(guī)定表明在英國存在著是否規(guī)定沉默權是否予以保留的爭議。同樣,在我國也存在著是否規(guī)定沉默權的爭論。我們認為應當設立沉默權,是因為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實陳述的義務,并不比其具有優(yōu)越性。這具體表現(xiàn)在:第一,規(guī)定被告人如實陳述的義務,并不能提高破案率。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來說,其對待供述的態(tài)度不外乎有兩種,一為自愿陳述,即不論法律規(guī)定沉默權或是如實陳述,他都愿如實陳述,兩者效果一致。二為不作供述。在此情況下即使法律規(guī)定了如實陳述的義務,若非法律規(guī)定的特殊情形也不能因其不供述而認定有罪;反之賦予其沉默權也不妨礙在特定情況下對其作出不利的推定。因此,如實陳述義務的規(guī)定在提高破案率方面并不比規(guī)定沉默權的程序更占優(yōu)越性。第二,要求被告人如實陳述的規(guī)定不具有科學性,而是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根據(jù)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一方面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要如實陳述,但如何評判犯罪嫌疑人的陳述是否真實?其標準是什么?法律未作明確規(guī)定,導致偵查人員的主觀標準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在這種取證條件下,犯罪嫌疑人陳述的客觀真實性令人產(chǎn)生懷疑。另一方面,對于與本案無關的問題,犯罪嫌疑人有拒絕回答的權利。但哪些提問與案件有關,哪些問題與案件無關,并不以犯罪嫌疑人的判斷為標準,而仍是以偵查人員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如果犯罪嫌疑人不回答或不按其愿望回答,偵查人員就會認為其認罪態(tài)度不好,不老實,從而作出種種對其不利的推測。第三,如實陳述的規(guī)定易于導致口供至上的觀念的形成,進而導致刑訊逼供等違法取證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由于法律要求犯罪嫌疑人必須如實回答偵查人員的提問,易使偵查人員將詢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為搜集證據(jù)的主要手段,使其偏重口供而忽視采用其他先進技術或方法去收集證據(jù),這必將導致為獲取口供而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刑訊、折磨、變相肉刑等非法方法逼取口供的方法產(chǎn)生。刑訊逼供是野蠻落后的訴訟制度,是與現(xiàn)代文明訴訟格格不入的,我們要徹底清除這一歷史流毒,那么取消如實陳述的有關規(guī)定,設立沉默權原則當是其中的重要一環(huán)。
    三、在辯護制度方面,有兩項制度需要設定,其一為律師在偵查期間會見犯罪嫌疑人的保密制度
      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經(jīng)常會以種種借口不允許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即使同意會見,也往往安排偵查人員旁聽,有的甚至采用偷拍、竊聽等手段。此類做法無疑破壞了辯護制度賴以生存的基礎——當事人與律師間的信任關系,因此必須加以改正。產(chǎn)生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偵查人員仍對律師介入抱有戒心,認為律師是來幫助犯罪嫌疑人逃避罪責,對抗司法機關的。這種觀念無疑是錯誤的。誠然,被偵查機關采取了強制措施的大多數(shù)人都是被最終認定有罪的,但不可否認的事實卻是,仍有一部分人被錯誤地追究了刑事責任。這一數(shù)字對于刑事司法機關來說或許僅具有瑕不掩瑜的意義,但任何一個具體的錯案都可能影響某一無辜公民的生活、教育和一生的發(fā)展前途,并使其喪失對司法公正的信心。為防止這類錯案的發(fā),律師的介入便具有了更重要的意義。他不僅幫助犯罪嫌疑人了解訴訟權利和法律知識,還能向偵查人員提出不同的意見和證據(jù),從而有助于偵查人員查明案情。從這個意義上看,律師的介入是在幫助偵查人員查明案件真實情況。偵查人員應當認識到這一點,并采取措施積極配合律師行使會見權。其二為開庭前的證據(jù)展示制度。即在開庭審判之前,律師可以從檢察機關處得到起訴方將在法庭上使用的全部證據(jù),而律師也應把自己掌握的證據(jù)出示給起訴方。但法官不能事先知曉證據(jù)展示的內(nèi)容,以免其產(chǎn)生預斷。確立證據(jù)展示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使控辯雙方在訴訟地較早階段就作好對抗的準備,而且能夠縮短審判持續(xù)的時間,并防止被告人在審判的最后階段提出新的證據(jù),從而導致法庭審判的無序性。同時這也是建立控辯平衡的訴訟模式的需要。根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律師的取證權是受到很大限制的。他的取證要經(jīng)過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許可,甚至還要取得有關各方的同意才能進行。相比之下,偵查機關則能處于優(yōu)勢地位,它們利用國家強制力和先進的偵查技術,可以獲取大數(shù)量和高質(zhì)量的證據(jù)。由于所享有的證據(jù)資源的差異,必將導致控、辯雙方在審判中的力量的失衡,而審前證據(jù)展示制度的設立,可以使雙方平等地享有證據(jù)資源,從而增強了辯護方的辯護力量,有利于控辯平衡的實現(xiàn)。
    四、建立法院審查逮捕的制度
      逮捕是在一定期間內(nèi)暫時剝奪個人人身自由的最嚴厲的強制措施。人身自由是個人所享有的各種自由中的最基本自由,因此國家雖擁有為制止和追究犯罪而實施逮捕的權利,但逮捕必須依法進行,而且一旦發(fā)生錯捕,應及時補救。中國的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逮捕的條件、程序和決定、批準逮捕的機關。國家賠償法又規(guī)定了錯捕賠償制度,但與有關國際條約規(guī)定相比,中國的逮捕制度仍有待完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9條第4項規(guī)定:“任何因逮捕或拘禁被剝奪自由的人,有權向法庭提起訴訟,以使法庭能不拖延的決定拘禁他是否合法,以及如果拘禁不合法時,命令予以釋放”。鑒于人民檢察院是中國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其批準逮捕的權力不宜取消,但刑事訴訟法可增加規(guī)定:被逮捕的人如果認為逮捕不合法或逮捕后超期關押,其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法院應通過聽審程序?qū)彶榇妒欠窈戏,若申請成立作出立即釋放被捕人的決定。這樣既加強了法院對檢察機關的制約,又體現(xiàn)了憲法所規(guī)定的人身自由的法律保障。
      關于被拘留的人能否要求法律審查的問題,是一個有不同理解的問題。否定的觀點認為,考慮到拘留的適用條件,即拘留一般是在緊急情況下對現(xiàn)行犯適用的,它具有急迫性的特點,因此被拘留人不能要求法院予以審查。我們不同意這一觀點,理由有二:第一,拘留也是一種剝奪人身自由的訴訟行為,它仍屬于《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第9條規(guī)定的范圍,法院當然也在權對拘留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第二,中國的刑事拘留最長可達37天,屬于對人身自由限制時間較長的一種強制措施。人民法院對之行使審查權,可以保證其正確合理的適用,從而有利于訴訟的民主和公正。
    五、為保證對抗式審判方式的實現(xiàn),必須保證證人出庭
      證人出庭作證并接受詢問和質(zhì)證,是實現(xiàn)對抗式審判方式的一項基本條件,也是查明案件實施的一項重要手段。但在中國證人不出庭的情況比較普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法律未規(guī)定證人不作證的處罰措施,導致證人出庭的隨意性;二是刑事訴訟法在第157條明文規(guī)定的允許在法庭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筆錄,且無任何限制條款,導致直接言辭原則貫徹不力;三是對證人的保護措施缺乏具體的執(zhí)行依據(jù),使實踐中對報復證人、打擊、陷害證人的情況懲處不及時,影響了證人出庭作證的積極性。
      為解決上述問題,有必要制定《證人出庭規(guī)則》,即要“以法治證”,在加強對證人進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礎上,還要通過立法來解決三個問題:第一,是樹立出庭作證是公民法定義務的觀念。刑事訴訟法第48條第1款規(guī)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刑事訴訟是涉及到社會安定和每個公民切身利益的訴訟活動,每個了解案情的公民的作證行為,不僅是對案件審理活動的支持,更是對社會安全的貢獻,同時也是對自身安全的保衛(wèi)。犯罪是整個社會面臨的問題,只有在更多的證人出庭作證情況下,才能最大限度的打擊犯罪,因此證人出庭是一項法定義務,而不是權利。第二,是證人的保護問題,即要保證證人的人身及其家庭的安全,包括其在審判前、審判中以及審判后的安全,都應受到司法機關的保護;又要給予證人以經(jīng)濟上的補償,該補償應以國庫支付,但不宜過高,以免產(chǎn)生買證的嫌疑。第三,要規(guī)定對不出庭證人的處罰措施,一般可采用罰款、拘留和強制到庭等方法,對于那些采用暴力、威脅等手段拒不出庭作證,且情節(jié)惡劣的證人則可以妨害司法活動罪加以定罪處刑。
      綜上所述,刑事訴訟法是中國刑事審判制度中的基本法律,而刑事審判則是關系到人身權利的重要審判制度。相信隨著刑事訴訟法的不斷修改與完善,我們一定會迎來中華民族法制的春天。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國家法官學院)
      

    ==========================================

    免責聲明:
    聲明:本論文由《法律圖書館》網(wǎng)站收藏,
    僅供學術研究參考使用,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未經(jīng)作者同意,不得轉(zhuǎn)載。

    ==========================================

    論文分類

    A 法學理論

    C 國家法、憲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經(jīng)濟法

    N 訴訟法

    S 司法制度

    T 國際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

    射洪县| 开阳县| 永定县| 台江县| 南宁市| 苍梧县| 桂平市| 淮安市| 武山县| 讷河市| 玉门市| 南丹县| 平阴县| 佳木斯市| 台东市| 怀远县| 民乐县| 娄烦县| 鄂州市| 囊谦县| 延吉市| 博罗县| 拜城县| 汾西县| 顺昌县| 绥棱县| 景宁| 南投县| 长治县| 刚察县| 龙里县| 泉州市| 红桥区| 阿坝县| 永泰县| 文化| 德庆县| 崇信县| 建阳市| 开远市| 彩票|